31岁女子胸闷心悸, 心电图和心脏彩超都正常, 换了一个科室确诊病因

2017年,31岁的付雅兰是一名来自杭州某三甲医院的护理骨干,刚刚结束产假三个月。孩子满百天后,她便按单位安排回到了护理岗位,重新投入临床一线。可现实却远比她预想的艰难——不仅白班夜班连轴转,哺乳期的她还得挤时间喂奶、回家照顾宝宝,白天上班、晚上带娃,几乎没有休息时间。 2017年6月30日,付雅兰所在的科室病号暴增,她一上班就没停下来过,一直在处理病人输液、接诊、协调家属,连水都顾不上喝。凌晨一点多,病房终于清静了些,她刚在值班室沙发上坐下喝口热水,忽然感到胸口发紧,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呼吸通...


2017年,31岁的付雅兰是一名来自杭州某三甲医院的护理骨干,刚刚结束产假三个月。孩子满百天后,她便按单位安排回到了护理岗位,重新投入临床一线。可现实却远比她预想的艰难——不仅白班夜班连轴转,哺乳期的她还得挤时间喂奶、回家照顾宝宝,白天上班、晚上带娃,几乎没有休息时间。

2017年6月30日,付雅兰所在的科室病号暴增,她一上班就没停下来过,一直在处理病人输液、接诊、协调家属,连水都顾不上喝。凌晨一点多,病房终于清静了些,她刚在值班室沙发上坐下喝口热水,忽然感到胸口发紧,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呼吸通道一样。紧接着,心跳似乎也开始忽快忽慢,突突直跳了几下后又突然缓下来,整个人一下子变得头重脚轻。付雅兰以为是哺乳期体力跟不上,再加上连日夜班疲劳所致,也就没太没多想。

可几天之后,正当她在病房里给患者们发药时,心跳再次突然加速,像是失控般狂跳不停。付雅兰忍着难受继续核对药品和患者信息,刚一俯身,忽然胸口猛地一紧,感觉整个人仿佛被什么力量压制住了,呼吸变浅,连吸一口气都像是用尽全身力气。她试图深呼吸平复心跳,可胸腔却像被绳索勒紧,每次吸气都伴随针扎般的刺痛感,越想用力越喘不过气。一旁的患者家属注意到付雅兰脸色发青、双唇泛白,额头渗出密密的汗珠,便急忙扶她坐到旁边的椅子上。她整个人几乎瘫软,后背湿透,耳朵里也开始出现嗡嗡的杂音,一直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。

于是付雅兰下班后直接去了本院心内科门诊。因为症状当时已缓解,医生安排的12导联心电图并未显示异常。ST段正常,心率80次/分,T波平稳,QT间期也在参考值内。唯一有点问题的是血压偏高,测得为141/86mmHg,已经临界高血压。

医生解释说,高血压就像是水管里的水压一直很高,时间久了,血管壁会变厚、变硬,弹性变差,这样一来,血液流动就不顺畅了。而心脏作为泵,本来只需要适度的力量把血液送出去,但现在面对越来越大的阻力,它就得加倍用力地收缩,时间长了,心肌会变得又厚又硬。长此以往,供血不足,心肌就会缺氧,就容易出现胸闷、心悸、乏力等不适。

虽然付雅兰的血压还没有高到非常危险的程度,但长期处于临界高压状态,再加上她夜班频繁、压力大、睡眠不足,心脏早晚会吃不消。因此医生建议她要尽早控制血压,并且改变生活方式,不然小问题可能发展成大麻烦。

付雅兰点点头,回家后尝试调整生活节奏。她与家人协商,让丈夫和婆婆晚上承担起更多照顾孩子的任务。此外,付雅兰开始坚持早睡,白天工作间隙做深呼吸训练,并通过写育儿日记、散步等方式缓解焦虑感。一个月后,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,身体状态也有所好转。

可是,刚刚适应下来的生活节奏,又被一次突如其来的发作打乱。

8月26日晚上,宝宝因为肠胀气哭闹不止,付雅兰抱着他来回走动了整整一个小时,才终于让孩子睡着。她小心翼翼把娃放回小床,刚一坐在沙发上,还没来得及闭眼,就突然感到胸口猛地一紧,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掐住了心窝。下一秒,心跳也毫无预警地狂跳起来,一下一下直冲嗓子眼,就像心脏要跳出胸腔一样。付雅兰一惊,赶紧坐直身子,扶着沙发边沿稳住身体,却发现自己全身开始冒冷汗,手心湿透,连指尖都在颤抖。

她勉强想张口呼吸,却发现胸口像堵住了一样,怎么也吸不进气。更糟糕的是,这次的感觉来得又猛又持久,比之前几次都更严重。付雅兰觉得自己整个人像被按进了冰水中,从头到脚一阵阵发冷,手脚开始发麻,连抬手都困难。她试图起身去喊丈夫,可一动身,眼前顿时发黑,耳边传来一阵阵嗡鸣声,世界仿佛开始旋转。于是付雅兰整个人只能死死地靠着沙发,一动不动。好在没一会儿,丈夫终于从厕所出来,见状吓得立刻带她去了医院急诊科。

两人很快就来到了医院,值班医生为付雅兰评估了身体状况后查看后建议她做进一步检查。很快,医生查看结果后摇了摇头,付雅兰的心电图依旧没有发现明显异常。于是随后又安排她做了冠状动脉造影,以排查是否有冠心病等结构性病变。结果显示付雅兰的冠脉通畅,没有狭窄或堵塞,血管壁光滑、走形正常,基本排除了冠心病的可能性。

但症状依然真实存在,为了进一步查明原因,医生建议她进行胸部CT和甲状腺功能五项检查。因为某些肺部问题或甲状腺激素异常,如甲亢,也可能导致心率加快、胸闷、心悸等表现。但检查结果依旧一切正常,无任何器质性改变或内分泌紊乱的迹象。

眼下,传统检查都无法解释她突发的心跳异常,医生只好建议付雅兰配合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。它不同于常规心电图只记录几分钟的心电变化,动态心电图是一种便携设备,通过贴片将心电活动连续记录一天一夜,等于是给心脏安装一个“全天候摄像头”,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偶发的心律失常。医生希望借此能找出她心悸发作的真正原因。

付雅兰点点头同意了,那几天她照常上班、喂奶、夜起,努力营造平常心态,可不巧的是,她在监测期间并未出现发作。结果出来后,医生遗憾地告诉付雅兰:“动态心电图并未捕捉到异常心律变化。”再加上付雅兰对贴在胸口的电极片出现了明显的皮肤过敏反应。监测才刚结束,她的胸前就起了一片片红疹。医生原本建议她可以延长监测时间,再做一次48小时甚至72小时动态心电图,提高捕捉异常节律的概率,但她实在受不了这种贴片造成的不适,连连摇头拒绝。

眼看所有常规检查均无结果,诊断进展一度陷入僵局。医生这才建议她尝试住院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,这是一种可以从内部更精确追踪心脏电信号的方式。但一提到住院,付雅兰犹豫了。孩子还在哺乳期,夜里还要喂奶,她实在抽不开身,无奈之下只能婉言谢绝,决定先观察看看。

可自那以后,付雅兰的心悸发作越来越频繁,原本一月一次的“突袭”,慢慢变成了一周几次。每当夜班回家洗完澡、正准备躺下休息,心跳却突然剧烈加快,整个人像从水里被捞出来一样,全身湿透;或者清晨醒来,还没来得及下床给孩子打奶,一股熟悉的心慌又扑面而来。每次发作虽然只持续几分钟,却足以让她心惊胆战,不敢松懈。

终于在一个普通的早晨,问题彻底爆发。10月8日,这天付雅兰刚起床准备洗漱,想着赶紧换好护士服去值夜班。正刷着牙,忽然间眼前一黑,天旋地转,她只来得及扶了一下洗手台,手中牙刷便掉落在地,接着整个人失去意识,重重地倒在瓷砖上。幸好丈夫在卧室听到了响动,冲进来发现她晕倒在地、面色苍白,赶紧拨打120将她送往医院急诊科。

接诊的刘医生面对被推进急诊室、神色恍惚、血压正常但脉搏异常的付雅兰,刘主任第一眼就觉得这个病人有点眼熟,翻阅病历后更是印象深刻——这个年轻护士他之前就见过,当时也曾做过冠脉造影、动态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,可始终查不出原因。

这一次,刘医生并没有浪费时间在重复性的常规项目上,而是当机立断,建议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。这是一种从血管插入导管,通过心腔内精准记录心脏各部位电信号的高阶检测方式,通常用于查找难以捕捉的心律失常源头。尽管检查过程稍有创伤性,但刘主任判断,如果再不尽快定位问题,患者可能会再次晕厥甚至发生更严重后果。

可出人意料的是,这项被称为“心脏电路探测器”的检查,依旧没有明确结果。付雅兰在检查过程中没有再出现心悸发作,心房与心室的电信号也均未发现典型异常,导管测试下甚至难以诱发任何异常节律。一切数据看起来像没病的人一样,这让医生也陷入了短暂的困惑。

一旁付雅兰的丈夫站在病床边,看着妻子脸色苍白、额头沁汗,连呼吸都显得吃力,一句话还没说完就要歇口气,心里又急又疼,喉咙里像堵了一团火。他几秒钟的沉默后,突然猛地转过身,直直盯着站在一旁的主治医生,声音颤抖却带着怒火:“你们到底行不行啊?从进医院到现在花了多少钱了?CT也拍了,血也抽了,心电图也做了三次,还是查不出她到底怎么回事?你们要是今天不给个说法,我就去找院长反映!”

他越说越激动,眼睛死死盯着医生的脸:“别跟我说还在观察,别再拖了!要是今天还不给个明确的诊断,我立刻去找院长,找媒体,我就不信这事没人管!”他声音哽咽,像是吼出来的恳求,也像是被逼到绝境的爆发。

面对家属情绪激动,医生心里也不是滋味。像胸闷、心悸这样的问题,在内科门诊几乎天天都能碰上,按理说筛查流程已经非常成熟。心肌炎、心律失常、冠心病、甲亢、焦虑障碍……常见的致病因素几乎都排查过一遍,检查结果却干干净净,看不出半点端倪。可眼前这个患者明明症状反复、病情加重,却始终抓不到明确的诊断依据,临床判断像陷入了一团迷雾,走到哪儿都碰壁。

就在急诊病房外,一阵低声的议论打破了沉寂:“葛均波院士来了,刚从市里那边过来。”原来,当天上午,国内知名心血管专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,受邀来市中心医院讲授《复杂心律失常的临床识别与干预》,原计划讲座结束后就返回上海。没想到刚离开会场,就接到同行打来的电话,说有个年轻护士,产后不久反复晕厥、多项检查无解,急诊一度怀疑是精神因素,引发家属强烈不满。葛院士一听直觉不妙,便临时改变行程,赶赴急诊病房。

葛均波,中国科学院院士,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。他长期致力于冠心病、复杂心律失常和结构性心脏病的诊疗研究,尤其在心脏介入治疗方面具有开创性贡献。作为国内最早推广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射频消融术的专家之一,葛院士主持制定了多项国家级诊疗指南,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数百篇论文。他率先在国内开展“零射线导管消融术”和“无导线起搏器植入”等前沿技术,为无数心律失常患者带来精准治疗。

葛均波教授一到场,简单寒暄后便径直走进了值班医师办公室。听完简要病史,他皱起眉头,随即调出付雅兰的全部病历资料,目光如炬地盯着那一页页看过去。血压波动不大,甲功正常,冠脉造影无斑块,动态心电图提示无显著异常,就连电生理检查都未能诱发异常心律,一切指标竟近乎完”。“太干净了,”葛教授喃喃说着,眼神却越发警觉。

这不是他第一次遇见类似病例——临床症状明确,却在各种检查中躲过所有“镜头”。葛教授沉吟片刻,转头向站在一旁的主治医生问道:“她发作时有没有人详细记录过具体表现?是否排除过神经官能症的可能性?”

医生摇头:“她前几次发作都持续时间短,等急诊到场症状就消了。并且我们确实考虑过神经官能症的可能性,毕竟她是刚回岗的护士,产后没多久,压力也大,症状又总是在情绪紧张、疲劳过后出现……所以最初做了一些心理评估,但量表结果没有明显异常。她本人情绪挺稳定的,也没表现出典型的焦虑或抑郁状态。”葛均波点点头,看来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复杂。

就在这时,他的目光移向床头那份家属登记表,正好看到付雅兰丈夫写下的留言:“发作时突然心跳加快,冒汗,几分钟后恢复。”葛均波院士像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,紧皱的眉头瞬间舒缓,随后唰唰唰纸上写下一个付雅兰之前从未做过的检查,并吩咐立即去做。他知道,再拖下去,像付雅兰这种情况,一旦发作时间过长,可能不仅是晕厥,还会引发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。医生最怕的,不是病难治,而是明明发作了,却错过了发现的那一秒。

果不其然,这次终于抓住了罪魁祸首!之后经过短短两周的对症治疗,付雅兰一改往日发黄憔悴的模样,精神饱满气色佳,出院一年后都没有再复发过。

后来付雅兰和丈夫还专程跑去上海给葛均波院士送去锦旗,感谢葛院士的妙手回春,付雅兰更是连连感慨:“真没想到我的病跟高血压、冠心病都没多大关系,做的那些检查也都是无用功,更没想到竟会是这个病!这个病如果当时没有您的及时诊断,恐怕我今天都没办法好好站在这里了……”

原来葛均波看到留言后又重新回到电脑前,将付雅兰既往的心电图和动态记录调出,对比发作时间、活动状态和症状记录。他注意到一个细节:几次症状都集中在情绪波动大、身体极度疲劳之后,且持续时间在三到七分钟之间。这类规律极为可疑,提示很可能是某种短阵型的快速心律失常。葛均波继续翻查之前的电生理检查报告,发现医生尝试用常规方式诱发快速节律,但未使用更深层刺激,也未借助特殊药物辅助。

于是葛均波当即下达一个临床建议,进行一次经食管心房电图检查。不同于外部贴片和体表导联,经食管导管能够贴近心房后壁,是捕捉上腔心律异常的关键手段,尤其对PSVT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。他清楚,这可能是为数不多还能抓住病灶的机会。如果这次再错过,病人可能就得在反复晕厥与反复否定中苦熬下去。

检查当天下午,付雅兰有些紧张地签署了知情同意书。她被安排平躺在心内导管室中,医生从鼻腔插入一根软管,管端电极恰好位于她的食管与心房之间。随着导管启动,心电信号开始精准记录。医生启动轻度刺激模式,一开始心率略有加快,但仍在可控范围。约过三分钟,突然仪器上显示出一组快速、规则却异常狭窄的QRS波群,频率高达每分钟210次,同时她也出现了熟悉的心悸和胸闷感。

葛均波立刻走到监测器前,望着那组节律图,他几乎一眼就确认了,这是典型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。这种病发作时心率可迅速飙升到200次以上,起止突然,发作时间短,容易被误认为焦虑或神经问题。最重要的是,它在静息状态下很难自发发生,必须在某种诱因下才暴露。更麻烦的是,它并不会留下任何结构性改变,所有影像、超声、CT都可能完全正常。

确认诊断后,葛均波向团队建议尽快进行射频消融手术。该手术是目前国际上治疗PSVT的首选方法,通过高频电流精准定位异常传导通路,并将其消融,从而切断病灶电信号回路。手术微创、安全,术后恢复快,不影响哺乳或正常生活。付雅兰当晚签署了手术同意书,第二天一早接受了射频消融,整个过程不到两个小时,术中她再次被诱发出异常心律,定位准确,消融顺利。

术后第一天,付雅兰便可自主下床行走,胸闷和心悸感几乎完全消失。她的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,整个人气色红润不少。住院观察一周无再发作后顺利出院。回到家中,她第一次抱起宝宝时,再也没有那种胸口一跳、满身冷汗的恐惧。那一刻,她眼眶泛红,反复对丈夫说这次终于是彻底好了,不用再担惊受怕地活着。

葛均波在查房结束前专门留下两句叮嘱:一是不要轻视任何短暂的症状,有些看似无害的发作背后,可能潜藏着非常精准的病灶;二是医生的职责,除了查出问题,更要在时间、技术和经验之间找到临床突破口。他深知,如果这一次他们没有使用经食管心电图,付雅兰可能会在没问题的标签下痛苦更久,而这类患者在临床上还有很多。每一个被正常检查结果误导的病人,都是医学里不该被忽视的痛点。

内容资料来源:

参考资料:

1.崔白.心悸、胸闷却检查不出病变,可能是心脏神经官能症[J].人人健康,2022,(06):38-39.

2.黄少娜.动态心电图对心悸、胸闷患者的诊断价值[J].中国实用医药,2010,5(24):227.

3.叶敦敏,卜亚丽.妇女胸闷心悸,未必是冠心病[J].家庭医药,2011,(10):32-33.



相关资讯